2024年11月23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周广荣在我校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馆综合楼813会议室做了题为“何以声文两相得:佛教禁咒藏的源流、传译与呈现”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系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的华岩论坛第93讲暨“多学科视角下的宗教学研究”系列讲座第7讲。此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学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萨尔吉教授、沙巴体育投注-沙巴官网 李虎群教授参与与谈。
周广荣教授首先指出,广受印度声教传统影响的佛教在传入以文教为主体特色的中国之后,佛教的传承与传播就面临着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强烈的反差、对比与张力。历史上道安、不空等高僧都曾试图通过建构声文两得的体系来弥合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之中,作为佛门声教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禁咒藏,其殊异的建构方式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接下来周广荣教授介绍了印度的声教传统与中国的文教传统。印度古代宗教的“声教”传统发端于吠陀时代,作为沙门思潮的佛教在经典结集与传承方面也接受了声教传统,并不断加强对声教的倚重与拓展。周教授随后从佛典言说体系(语体)、佛门声教的知识体系(声明处)、声为教体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佛教声教传统的源流。谈及中国文教传统时周广荣教授指出,狭义的文教即是儒家文典与教化,在佛教的视域中也将文教视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传统:“至仲尼光定文教”(唐神清《北山录》)。随后,周广荣教授从汉字创制视角具体对文教中国展开阐述,指出表意文字的创造与发明给中国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基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与属性。
佛教传入中土后,大乘佛教的声教体系也以“声论”“声论者”的形态,藉大乘佛教经典传承、传播开来,并给文教中国带来很大的冲击与启示,但很快就通过转声教为文教的佛经翻译、佛典义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本藏经体系或曰佛门文教体系,即所谓以文字传持正法的时代。其中禁咒藏在印度与中国两系佛教传统中的建构与呈现历程、类型与样态都別具风貌。周广荣教授强调禁咒藏作为专门收集佛、菩萨等所说的秘密真言,具有突出的声教特色。中土僧侣面对声文两种经典传承方式的巨大反差,不断地探求这两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別、异同,并努力寻求建构一种新的理解、阐释与呈现方式。
随后,周广荣老师从经咒铭刻与课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声文两得的具体展开,并指出中国佛教梵文器物与材质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隋唐印绘陀罗尼——宋元梵文经幢——明清梵字钟三个阶段,实现了从“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到“声文两得”的理想状态。明代佛教以显密融合的方式获得发展,瑜伽教获得独立地位,成为世俗化的宗教文化风习。明中叶以来,佛门居士和学者开始研求音韵学,清初帝王也表现出对通音之术的兴趣。乾隆时期,通过“同文”“合璧”工程,将佛教经咒声教体系纳入文教系统,编纂成《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和《同文韵统》。同时,朝暮课诵制度中的经咒讽诵成为佛教修行与法事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佛教讽诵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音声佛事成为广大佛教徒流行的修行法门。
交流环节,萨尔吉教授与李虎群教授结合自己切身体会对讲座内容予以高度认同,指出发掘出声教在当代的效用以及声教如何发挥更大效用依然具有极大价值。
文:乔昂
图:徐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