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论坛第27期 秦晋楠:再论阳明学中良知的道德自身意识问题
——以耿宁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的划分为中心
2021年5月20日下午14:00至16:30,沙巴体育投注-沙巴官网 哲学系第27期三三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再论阳明学中良知的道德自身意识问题——以耿宁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的划分为中心”,主讲人是秦晋楠老师,评议人是李春颖老师,主持人是倪寿鹏老师。此外,沙巴体育投注 哲学研究所的诸位老师与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在报告环节,秦老师围绕瑞士现象学家耿宁在诠释王阳明良知思想时提出的道德自身意识这一概念,从自然、本体、本能三个方面展开主题论述。首先,秦老师讨论了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诠释中的“良知自知”问题。耿宁认为,王阳明所讲的良知相当于自证分、自识,是一种与意识同时并起的对意识善恶的原初判断。秦老师在报告中通过分析《传习录》中“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与《大学问》中“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两个典型性例子,对此提出了质疑与反思。之后,秦老师讨论了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诠释中的“意之本体”问题。耿宁在对阳明良知思想的诠释中认为,良知可以被分为三层,其中良知二与良知一是可以被较为清晰地区分开的,后者是经验的、心理的,而前者则类似于一种“本质”。秦老师在报告中通过引用张学智教授与陈来教授对“意之本体便是知”的诠释与总结,通过讨论徐爱与刘宗周对阳明四句理的解释特点与思维方式的概括,以及通过评述牟宗三先生对于冯友兰先生和熊十力先生关于良知是假定还是呈现的争论这一公案,指出了一种对本体的不同于耿宁之诠释的理解。最后,秦老师讨论了耿宁对良知思想诠释中的“本能与德性”问题。秦老师认为耿宁对第一重良知概念的理解也值得研究,在他看来耿宁所说的良知一是更为生物性、心理性的,耿宁对自然、本体的理解和对本能的理解高度一致。秦老师指出,在耿宁的理论中,自识与本能、情感、判断、意念等这些自然呈现都是割裂的,这导致剥离开故而这些呈现的自然和作为本体、主体的道德自我意识就形成了一种“恶——善”关系,也造成了耿宁诠释中“自然”的非道德、反道德。
在评议环节,李老师对秦老师的论述进行了概括、梳理并作出补充。首先,李老师讲道耿宁提出的良知的三重概念存有内部矛盾的问题,由于耿宁文集中的文章是不同时间先后发表的,其自身的观念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并非耿宁的思想中存有矛盾,而是他前后观念有所转变以及他研究中国哲学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如耿宁良知的概念并非包含第一重与第二重良知的概念,而是耿宁说在阳明思想发展之中有这样两重概念,一是更贴近于孟子的不虑不学的能力,二是阳明在致良知体系形成后把良知划向是非之心。或者说,在孟子那里良知更重在道德仁义,在阳明这里良知更重在判断能力即是非之心。而良知的第三重概念比良知的前两重概念提出时间又晚一些,耿宁后来分析阳明思想时依据自身现象学的背景提出良知本体,即以独立的道德意识作为良知的第三重含义。接着,李老师指出耿宁对阳明的理解最值得讨论之处在于道德自身意识与意识之间呈现出一种什么关系,即进行道德判断的是非之心指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知是知非的能力,这一点可以说是整个问题的核心。李老师认为是非之心至少可作两种理解,一种是耿宁提出的道德自身意识,它自身就是一种存在,秦老师指出这种存在的问题在于把良知分层割裂了。另一种是道德自身意识中知是知非的能力本身就是我们普通意识里的一种,即当意识呈现时,它自身就有好恶,如我们好恶某一事物时,并没有意识监管参与,而是一种直觉的好恶。第二种理解更贴近于孟子而且阳明也有类似的说法。李老师以阳明“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为例,指出在好好色、恶恶臭时,并非先去判断事物是好的或不好的再去好它或恶它,而是没有这一分离的判断过程,直接好恶。阳明说这种好恶如果能够做到真实地呈现,其本身就是是非,这个是非便是善恶,即情感自身就是道德意识。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是情感自身可不可能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在没有提出另外一个作为本体的道德意识的情况下,它自身能够作为良知或道德的出发点?李老师认为这是可能的,并通过分析赖尔将知识分为命题之知(know-that)与能力之知(know-how)两种,以及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进行了相关论证。她进一步指出我们是否可以在耿宁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正,即道德意识本身与普通的意识之间是无视隔阂的,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意义上是唯一的。最后,李老师谈到关于中西哲学未来的研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即冯友兰先生讲的哲学在中国与中国底哲学的问题。二是中国哲学与海外汉学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海外汉学为我们中国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想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外汉学的参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实际上也为世界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源,如命题之知、能力之知与动力之知三者可用良知的概念加以概括,又如西方哲学中自我与他者的问题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指的则是自我与更大的自然整体。因此,只有清晰地知道这些思想资源才能把握到我们思想的独特之处,而对于这些思想资源的挖掘是困难的,需要与西哲、海外汉学进行交流,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各自提出问题进而才能讨论的更加清楚。
在讨论环节,哲学研究所的老师们各抒所见,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王心竹老师认为秦老师和李老师对于良知概念的意涵与不同学者观点之间的分析特别全面,视野非常开阔。宋博老师在同意秦老师对于自然这一问题的阐述的基础上,更倾向于把自知理解为依靠、按照自己的本性之意(by itself/on itself),对“意之本体便是知”中本体的解释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就良知之良的含义与耿宁道德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作出进一步提问。孟彦文老师认为自然与自己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理解为一种层次的区分。孟老师指出现象学中对自我意识的区分有两种,一种是反思的自我意识,即把自己作为对象性加以认识,或称之为自我认识,类似于“自己”;另一种是非反思的或前反思的自我意识,这种前反思意识仍然是对自身的意识,但却是非对象性的,类似于“自然”。因此,把自知之自理解为自然和进一步把它理解为自知其实是不矛盾的。费多益老师认为,这里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中西哲学对话如何在同一语境下,在概念层面达成共识,进而找到沟通、互动的空间。此外,宋老师还指出在当代分析哲学领域,可以把意识称为一阶意识和高阶意识,非反思的自我意识可以指一阶意识,反思的自我意识可以指高阶意识。
在学生提问环节,刘星鼎同学提出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为中国哲学研究开拓新的视野的问题,以及高阶意识与一阶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秦老师和各位老师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来自不同二级学科的老师们围绕道德自身意识这一问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研究探讨,拓展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深化了大家的思考与认识,加深了同学们对良知的概念内涵以及中西哲学思维差异的学习与了解。最后,倪寿鹏老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会表示感谢。沙巴体育投注-沙巴官网 哲学系第27期三三论坛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英杰)
上一条:华岩论坛第74讲暨“天问”第22讲—... 下一条:华岩论坛第73讲暨“天问”第21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