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主办的首届学术研讨会“同感与道德”于2019年4月23日下午2点至6点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0举行。本次会议特邀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做主旨演讲,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张霄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凌金良副编审、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康建伟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阴卫芝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李春颖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倪寿鹏副教授、吕明烜讲师,北京大学哲学系秦晋楠博士等中青年学者与会座谈。会议由沙巴体育投注 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张浩军教授主持。
陈教授以《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情感之本原》为题,向法大师生做了精彩报告。陈老师首先梳理了儒者对“身”这个最基本概念的理解,阐述了儒家视域中身体的特殊地位,认为“尊身主义”是儒家思想一大特色。接下来,陈老师从“债”字入手,认为古代之“债”本是“责”,儒家对身体的理解在存在论上即是一个“负责的身体”,这不是一种抽象的义务,而是道德义务的源头,是扎根于身体之中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义务感、责任感不是对法则的敬畏,而是对生命的敬畏。陈老师又以“情”“性”与“心”的关系为纲领,认为“情”在根本上是“性”的表现,是生命力的流露,而“性情”是儒家对心的最重要的界定,以“性情”论心是儒家哲学的最富有特色的心论,“仁”是心的最基本的内涵。在儒家所描述的道德情感之中体现的是人我、人物、人天相通的“存在论的觉情”。“做人”、“成人”即是培育对生命的感通与敬畏之情感,是儒家伦理学的根本问题。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和在场的同学们就报告与陈老师做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张浩军老师认为,对empathy 和sympathy 词语概念进行辨析是讨论的基础;李春颖老师就对他人之痛和自己之同的区分与陈老师进行了探讨;李义天教授肯定了人因为有情绪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与快乐。但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不代表就会主动去帮助他人去除痛苦,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论述。一个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人,才会去帮助他人去除痛苦。去除痛苦是一个欲望问题,已经脱离了情绪的层面。移情只能保证心理层面,不能保证行动上对他人进行帮助。在不相信天人一体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道德的成立?在承认天人一体的情况下,敌我关系和普通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介入会否影响到形而上的道德同感框架?倪寿鹏老师从康德哲学的思维方式出发对儒家道德伦理进行了探讨,儒家思想接受来自西方哲学的外部挑战能变得更加坚实。王心竹老师讨论了人禽之别;凌金良编辑探讨中西道德和信仰差异带来的中西身心关系之别。在座老师依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话题内容横贯中西,陈立胜教授一一从容作答。
随着讨论的深入,话题还涉及了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新媒体发展等领域。整个会议氛围十分活跃。最后,由张浩军教授总结发言。在这半天的会议中,不同高校、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们进行思维的碰撞,激烈的讨论,与会的同学均表示收获颇丰。本次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人:谢先治、胡兆东
摄影人:刘文
上一条:“法治文化系列丛书”第一辑出版 下一条:“古籍馆藏文献及其利用”讲座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