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下午两点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单继刚老师主讲的“汉传马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解释框架”学术报告会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6会议室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倪寿鹏副教授主持,吴照玉老师担任评议人。沙巴体育投注 文兵教授、张浩军教授、辛锋副教授、罗朝慧副教授、孙国柱老师等参加了会议。校内外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参加了论坛。
讲座伊始,单继刚教授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等新的表述体系,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价值论等角度开展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从而显示出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面貌。那么,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是否存在着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如果是的话,它的产生是不是必然的?它的大概流变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一连串问题和思考,单继刚教授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其汉传马哲的观点。
首先,单继刚教授说明了“汉传马哲”的术语缘起。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佛教的中国化进行一些类比,认为两者都是从印欧语系进入汉藏语系,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译文取代原文成为思想解读的主要依据。两者都受到国家政权的推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且都经历过相对充分的大众化过程而深入到社会机体末端。由此,我们可以借鉴汉传佛教的解读模式,把这个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新的传统,称之为“汉传马哲”(汉地马哲、汉语马哲)。
接着,单继刚教授阐述了汉传马哲的生成机制。其一,由于经典翻译与解释的限度与不确定性导致了汉传马哲的形成。翻译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限度和不确定性。它由翻译与解释的条件所决定,是难以避免的。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运用于中国的实践,接受中国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要将中国的经验上升为理论,随着中国实践而发展。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不停止。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一定要从哲学家的课堂上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就必须大众化,进而意味着通俗化、实用化、简易化。
再次,单继刚教授梳理分析了汉传马哲的流派。他认为目前比较成熟的流派,是依体系来划分的流派,具体包括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五个流派。其中,实践唯物主义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地位堪比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末,肖前、辛敬良、陈晏清等人比较早地开展了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工作。肖前提出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命题似乎可以看作该流派观点的最低判断标准和最大公约数。
最后,单继刚教授指出,汉传马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适应中国国情并且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可能完全回到马克思,也没必要在一切问题上都回到马克思。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回到马克思”的名义之下,收获不一样的东西,而且,是更好的东西。
在评议和研讨环节,吴照玉老师高度赞扬了单继刚教授报告主题的意义,指出其将汉传马哲与汉传佛教进行对比视角新颖,引人入胜,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一下子就生动形象起来。从事汉传佛教研究的孙国柱老师也表示颇受启发,并结合所学提出汉传马哲还可以更多地借鉴汉传佛教的成功经验。倪寿鹏、辛锋、罗朝慧、张蝶等师生相继发言,与单继刚教授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文兵教授在报告会的最后作了简短的总结。他肯定了这次报告会带给大家的积极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谈了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报告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刘爽供稿,王凡之等摄影)
上一条:2018年语篇前沿研究专家论坛顺利召... 下一条:人文高端论坛第十七讲——如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