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揭秘中华文明的背后故事,感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传播中华文明的久远影响。传承五千年历史文化,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当中聆听智者的声音,聚焦思想的锋芒,在忙碌的生命旅途当中静思兴替得失,感悟历史沧桑。
-----------------------------------------------------------------------------------------
中华文明大系第40讲暨中国政法大学首届中华文明月之中华讲坛第四讲“发现新孝道”于2013年4月26号晚7点在中国政法大学端升106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朱翔非老师主讲,中华文明通论课程负责人之一赵晓华老师主持。朱翔非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学术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史,出版有《新孝道》等著作,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
朱翔非老师通过展示不同朝代“孝”字的写法,引出“孝字到底应该怎么写”这一主题,展开了本次讲座。
首先,朱老师从晚年的冰心思索“孝字该怎么写”的不安场景到多年之后其孙子碑刻“教子无方,枉为师表”的心寒话语讲起,引出导致一个世纪孝道疏离的非孝浪潮,接着朱教授又从正反两方面详细讲解了反孝老英雄吴虞何以用简单的思维方法征服了当时北大学子甚至一个时代的孝心,钱穆与七桥房世界的温情故事何以成为被淹没的记忆,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喟叹。
深入剖析“孝”在当今社会被扭曲的一系列事件之后,朱老师从经典出发,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孝道:朱老师指出孝是以生命的名义赋予我们的抚育和赡养的职责;孝是区别于生物性本能的本能再认识;孝是道德教育的源头,家的意义在此处显现,其精神可以超越世俗的眼光;孝的范围是从生活到自然中一切关乎良知的因素。温情的讲解如春风一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紧接着,朱老师解说了现在社会关于孝的两个普遍困惑:孝是不是绝对服从?孝到底有什么用?指出孝是以正义为前提的,本不应该有功利性的动机而是坚守本分的自然流露。
朱老师动情地讲解了孝是目的不是手段;孝是核心不是边缘的感悟,号召从我们这代开始,守住孝道守住家庭,如青翠松一般点化现在的生活。
最后,朱老师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同学的提问,使大家对孝道又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
在阵阵掌声和鲜花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然而结束的是暂时的对“孝”的聆听,留下的确是对“孝”的反思和经洗涤的心灵。朱教授的话语仿佛依旧徘徊在我们耳边,它关乎生活,关乎生命,关乎困顿的心灵。
沙巴体育投注 学生会宣传部
文/程旭丹
2013年4月28日
上一条:单纯教授德国系列讲学活动 下一条:政治哲学前沿论坛第十讲、法治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