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您谈谈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和读书的感受。
李德顺: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总是绕不开马克思的《资本论》,甚至一生都在读,它无疑也对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每次读《资本论》总会有不同的感想,这次读完《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结合以前的一些思考,主要感受是我们的理论自信问题。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资本主义文明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分析,既体现了不畏任何权势和成见的理论勇气,也展现了极大的学术魅力,甚至连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其思想在人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末“千年思想家”的评选,马克思就位列第一。这不是共产党组织评选的,而是英国广播公司汇集全球互联网投票的结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值得自信的。
为什么自信呢?在这里我谈两点:
第一,马克思坚守科学的彻底性,它的唯一目标是追求真理。对真理的追求必须以事实根据为基础,也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我们都知道,《资本论》鸿篇巨著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完成,因为他时刻关注实践的变化,不断检验其观点以及理论是否完善或有效,并不断进行自我批评。正是因为坚持这种彻底的科学精神,马克思的学说最终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一种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自信。
我们的理论也必须始终坚持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坚守实事求是,不能投机取巧,自信不能来自依托权势和偶然中彩的侥幸。
第二,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谁着想?它以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它的价值主体是整个人类。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一生中有许多敌人,但没有一个是个人的私敌。因为他的理论是站在人类整体命运的高度看待一切,包括资本主义的历史得失,所以是“大公无私”和“问心无愧”的。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解放。人类解放首先要靠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而无产阶级只有在解放全人类中才能解放自己。因为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想要赢得自身的解放,就必然实现压在其身上的所有一切阶级的解放。可见,马克思的理论自信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依附于权贵。
再如马克思说自己的理论并不过多责求个人,倒是“最不要个人对历史负责”的。个人的境遇被纳入到历史发展的大逻辑中,虽然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一些个人,但下一步的历史进程又会对此加以补偿。总之要从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看透人类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重在从制度的角度批判社会,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苛求个人的道德上来。因此马克思认为,个人是历史过程中的个人,资本家也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斗争,也意味着将资本家阶级从“资本的人格化”的境地解放出来。所以,他在结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前提却是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这样的大历史眼光,显现了以人类为主体的伟大胸怀,其他人很少能达到。
总之,从价值取向上看,马克思的理论绝无为任何人谋取私自特权的意味,也不取媚或依附于任何权贵,而是为人类共同的前途和幸福着想的。有这样的伟大胸襟,当然是自信而宽容的。马克思不仅敢于面对一切理论上的质疑与挑战,而且摆脱了个人和小团体的恩怨情仇,始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三大自信,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增强理论自信?
李德顺:我认为中国共产党目前正处于最应该自信的阶段。我们党积极总结实践经验,总结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有效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应该是空前自信的。但是不可否认,现实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导致很多人实际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自信。不自信有些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或习惯于用西方发展模式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我们中国人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不能用别人的包括西方的模式来判断。我们不能总是怕,怕它像了谁或者不像谁。我们应该以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衡量标准,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二是坚持人民立场,为了中国人民也就是为了世界人民、未来人类。不自信往往来自于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发展,而不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立场,用中国人民的标准来衡量。
我主张“少插旗子,多种树”。在中国,“旗子”即“主义”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完全应该以中国人为主体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我国实际出发,从理论上凝聚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用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来使之在实践中成熟定型,然后以此来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特点和优越性在哪里。偏离这个大方向的某些争论,实际上只是话语权的争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记者:理论自信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所面临的就是理论落地的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德顺:理论要落地,首先在方向上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旗子”所左右,陷入抽象的话语之争,空谈误国。其次要以中国人即整个中华民族为主体,破除一切成见的束缚,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彻底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总之,当前的形势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站在不断发展着的人类高度,做真理的追求者和践行者,开诚布公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上一条:【光明日报】好的理论扎根于活生生... 下一条:沙巴体育投注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