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蓟门谈史”系列讲座第11讲“走向田野的历史学”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A201举行,主讲嘉宾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沙巴体育投注 副院长赵晓华教授主持了讲座。讲座不仅吸引了校内外很多同学前来聆听,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我校法律史研究院副院长林乾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游自勇副教授以及沙巴体育投注 历史所、法律古籍研究所等多名老师也参加。
整个讲座,刘志伟教授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历史学为什么需要走向田野”,二是“历史学者在田野里做什么”。
为什么历史学需要走向田野?刘教授从什么是“历史”出发,他援引钱穆和刘知几等人的表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历史学的传统,并由此引出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分野:“英雄创造的历史”与“人民创造的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与“劳动人民的历史”、“眼光向上的历史”与“眼光向下的历史”、“王朝国家的历史”与“民间社会的历史”,并认为这些不同“历史”的根本区别在于“历史”是国家(集体行动者)的历史,还是人(能动者)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阐释“国家的历史”与“人的历史”之间的区别,刘教授对比了冀朝鼎与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特别强调研究者要理解施氏理论的贡献,关键在于明白其划定的区域“是一个地方和区域历史的网状交叠层级体系,这些地方和区域的范围分别以人之互动的空间形构为依据”。由此,他指出施坚雅理论的核心之处,在于是以“人”作为主体,以人之互动与空间形构为依据,从而制造了网状交叠层级体系。这种以“人”为主体而非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家”出发讨论的历史,就要求历史学必须走向田野。
那么,历史学者在田野中做什么呢?刘教授通过大量生动的图片和个案,以他本人的田野经历为例,将历史学者在田野中的工作及其意义娓娓道来:第一,收集资料,主要是民间文献,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文字、空间与符号、仪式与行为等;第二,在田野中最能体现跨越学科藩篱的努力;第三,在田野中有利于培养“同情”的理解;第四,通过田野经历,可以帮助研究者回到文字记录的历史现场、文本的语境;第五,可以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第六,帮助研究者感知文字传统以外的世界,而这是历史学者容易忽视的方面,但却是重要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第七,通过田野可以了解文字的记录与百姓的历史记忆之间的关联;最后一点,研究者只有亲临田野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如何制造“历史”。
演讲结束后,赵晓华教授做出精彩点评,她认为刘志伟教授的演讲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信息,使我们对田野调查的认识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田野中跨越学科的藩篱,回到文字记录的历史现场,在现实中发现历史,找寻历史。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刘志伟教授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主要涉及历史人类学研究的知识储备、走向田野需要的语言能力、在中国上古史和中古史研究中如何运用走向田野的方法等相关问题。针对这些提问,刘教授都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文、图:刘紫微)
上一条:2014-2015学年法律语言第四次学术沙... 下一条:2014-2015学年法律语言第三期学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