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兵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李德顺院长致欢迎辞)
2008年11月1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和《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华文化”暨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邮科技大厦第五会议室召开。与会人员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法学、人口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部分高校学生。
会议开幕式由文兵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教授和沙巴体育投注 院长李德顺教授致辞。张保生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30年提出展望。李德顺教授从长期以来对中华文化走向以及目前学院正在开展的有关研究工作说明举办此次会议的起因。
此次会议共分为四场进行,每场发言后都设置开放式提问环节。
第一时段由赵家祥教授主持。学者多侧重于对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发表观点。中华炎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义教授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指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民族精神的铸造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不仅需要宽松和谐的气氛,而且需要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虞和平教授以30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演变,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合理对待、应用、改造中华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问题上,张曙光教授从西方文化近代以来主导整个世界、中国文化反而变成地方性的现状出发,对文化的中西古今之争进行分析,提出现代文化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区分的基础上。《哲学研究》副主编朱葆伟教授从第二届德国哲学大会的主题“创造性”开始谈起,对“哲学不能容纳创造性”的成见进行了置疑,指出创造性和创新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主旋律,并更应该作为一种实践的成果出现。清华大学哲学系邹广文教授则认为中国文化并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但西方的工业文明却担当着教导文明的角色。西方文化的示范意义是有限度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自己的文化,拓展中华文化的中性智慧并以平和、自信的心态面对世界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伦理的对话是第二时段学者的发言主题。北京大学人口学所的穆光宗教授针对孝文化断层的问题谈到建设和储备老龄化社会的“孝能”的方法,即:通过孝道自觉发展到孝道律令,再使孝道律令内化为孝道自觉,并提出政府应该担起责任主体的角色。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张国钧教授则从“空巢”和“宠物”两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说明了当代社会亲子之伦的分化,伦理本具有的神圣性、超越性在现代社会中日益衰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沈湘平教授以《论语》中“食”“兵”“信”和“庶”“富”“教”的对话分析今日中国的发展,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教之”,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民信”,此二者需放在现代性的大视野中,我们不仅需要民主、科学、市场经济,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清华大学英语系王宁教授在谈论儒学与后现代性的问题时也指出,我们可以从儒学吸取的不仅仅是政治,还有教育和文化,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人文精神。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周庆生教授和沙巴体育投注-沙巴官网 中文系的邹玉华教授还运用了生动的案例:北京奥运会中的中国汉字元素和司法话语的解构重建,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和从中体现的文化发展脉络。本时段主持人柯锦华教授做了总结,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强大了,但大国不等于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中国始终处于U字型底端,在文化和理论研究的影响上,国外对国内的学术状况评价和了解很少,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会议第三时段由陈新夏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郭建宁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关系的契合性、冲突性、准现代性、后现代性,提出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处和契合点是推进中国化进程与建设精神家园的关键。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张生教授围绕法律和文化的关系展开论点,他认为没有文化即没有法治,法律就缺少灵魂。中国法律文化的养成需建立政府、法律家、社会民众共同认同的主流文化,需了解中国,同时具西方视野,综合利用两种资源。中国传媒大学的荆学民教授从信仰维度探讨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比西方社会信仰“世俗化”的效应,检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悬空性,呼吁将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堂走向民众之心,以解决现存的信仰缺失和信仰危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林坚教授从特点、价值、不足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
在会议的第四时段,学者侧重讨论文化建构、实践、反思等问题,并在孙美堂教授的主持下展开了讨论。从文化建构的角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孙伟平教授认为,现在是解放思想的时代,应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全新、全面反思,并有理论自觉,必须坚持当代中国人的主体地位,立足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信赖当代中国人的理论创见。吉林大学哲学系的漆思教授通过分析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化”哲学意蕴和内在机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而以更恢宏的文化气象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从文化实践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马俊峰教授认为所谓的文化特色不是寻找出来的,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刘孝廷教授从个体人的角度指出精神实践的缺失使现代生存失去意义,这种缺失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约束,不能保持人的完整统一性,不能使人成为真实的实践的人。在宗教和神学的范围之外,有必要重新审视、理解精神实践,建设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态。从文化反思的角度,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孟彦文副教授置疑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建设可能性,指出了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提出我们最终应在正义的标准下建立社会制度。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陆昕教授最后一个发言,他通过课堂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俞学明教授致辞。她表达了三个意思:一是感谢,感谢大家的参加,为此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二是遗憾,遗憾的是因时间过紧使很多学者没有发言的机会;三是寄予希望,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的工作。
(撰稿人哲学08级研究生向慧)
上一条:著名学者邓晓芒教授来昌平做学术报告 下一条:沙巴体育投注 举办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报告会